贺州手工艺品(贺州手工活)

贺州手工艺品(贺州手工活)

绣娘们在切磋瑶绣技艺。本报记者龙丽萍 通讯员 赵金宾 摄

贺州手工艺品(贺州手工活)

贺州市民族学校学生在学习瑶绣技艺。本报记者 潘彩琳 摄南岭无山不有瑶。

贺州地跨“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越城岭萌渚岭,有169个瑶族村寨,是中国瑶族重要聚居地。

瑶族在历史上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后来逐步形成了诸多支系。贺州瑶族支系有土瑶、尖头瑶(又称过山瑶)、平地瑶盘瑶、包头瑶等。众多的支系衍生出了款式丰富、绣饰精美的瑶族服装。而刺绣作为瑶族服饰最出彩的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头饰、袖饰、襟饰、腰饰中,寄托了瑶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贺州的瑶族传承只有语言没有文字,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除了口口相传,便是镌刻在精美绝伦的刺绣上。绣线纷飞下有瑶族的山、瑶族的水、瑶族的神灵……大自然的美景奇观和瑶族群众的智慧精华,在绣娘的巧手下化为千姿百态的山纹、水纹、花纹,绘出斑斓的瑶家人文历史长画卷,散发着跨越时空的魅力。

如今,经过多方的努力“浇灌”,瑶绣这根在非遗文化大树上的枝丫,重新开出万千花。

从孤芳开出万红

贺州瑶绣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在瑶山深处孤芳自赏。瑶家绣娘大多是“关门绣花”,只给自家人缝绣衣物,没有对外营销的意识和渠道。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冲击下,愿意静下心来学习瑶绣技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很长一段时间,瑶绣乃至很多瑶族服饰,都淡出了我们的生活。20多年前,我小姨的女儿出嫁,我妈帮做了一套完整的尖头瑶嫁衣,特别的华美,我很震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服饰)自治区级传承人李素芳说,精美的瑶绣嫁衣承载着母亲对女儿绵长的祝福。也是从那时开始,她坚定了要把瑶绣传承下去的决心。

2016年,李素芳在老家八步区步头镇黄石村投资建设瑶族服饰传承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600多名绣娘居家就业。基地生产的传统瑶绣服装返销进了瑶族村寨,使贺州瑶族销声匿迹多年的民间风俗又得以重新焕发活力。

“瑶绣的传承,离不开传承人的坚守,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帮助。”富川瑶族织锦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冬梅说,自己的家庭小作坊能成长为如今有模有样的瑶绣公司,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倾情帮扶下,享受到了不少政策红利。

李冬梅作为富川平地瑶绣第四代传承人,不仅是民族传统的“守”艺人,更是“创”艺人。她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摸索创新,让瑶绣产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除了传承人的努力,各县(区)通过各种举措进一步挖掘、保护瑶绣,推动瑶绣文化发扬光大。

平桂在校园开设“瑶绣传承班”,聘请瑶绣能手给学生授课,有效解决非遗技艺断层的问题;富川建起集展示体验和传承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工作室,推动包括瑶绣在内的非遗项目“活”起来;钟山通过举办系列文化旅游展演活动,把瑶绣文化与红色文化一起“打包”宣传……全市的瑶族文化体验馆、瑶绣技艺传承基地遍地开花,瑶绣成了贺州的一张特色名片。

从瑶山开出世界

贺州姑娘蓝越谦穿着帽样式的瑶族服饰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后,那套服装的制作者李素芳陆续接到了十几套订单。来自梧州市苍梧县的一家子,一口气就定了5套。“那一套服装是平桂和昭平地区盘瑶服饰的改良版,比传统盘瑶服饰美观轻便,所以受到大家的喜欢。”李素芳介绍。

李素芳和母亲李小莲是尖头瑶刺绣传承人。母女俩是贺州瑶绣“开出瑶山,开出寿城,开出中国”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早在2005年,李素芳在贺街镇开了自己的瑶族服饰店。为了保留不同瑶族服饰的刺绣特色,李素芳几乎走遍了贺州境内的瑶族村,在母亲和老绣娘的帮助下,她成功复制了贺州6种分支的瑶族服饰。

瑶族服饰在本地市场受到欢迎,李素芳的瑶族服装店越做越大。2011年,她在市区打造了一家瑶族文化体验馆;2016年,她创建了广西过山瑶家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瑶族服饰和刺绣工艺品,并负责民间绣娘的技术培训。在她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精美的瑶绣作品被带出了“深闺”。

2010年至2012年间,李素芳和广西瑶学会、广西民族研究院的专家开展了一系列“抢救性记录瑶族传统文化公益活动”,贺州瑶绣被带出了寿城。她先后被邀请到中央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授课,把瑶绣文化带进各校课堂;她还带着瑶绣作品参加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大型展会100多场次。

201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征集用于联合国商务笔记本的封面装饰物,李素芳设计制作的“瑶族盘王印章”和“年年有鱼”两件瑶绣图案作品被选上,作为装饰品嵌入笔记本封面,成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派送给各方的礼物。从此,贺州瑶绣登上国际舞台。

平桂区,瑶绣文化传承人冯红芳在沙田镇金竹村开设“瑶绣传承班”,组织妇女学习瑶绣技艺,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瑶绣车间的纯手工刺绣产品,通过线上线下销售,销往粤港澳大湾区。贺州瑶绣不仅畅销国内和东南亚,还受到越来越多欧洲消费者的喜爱。

从单一开出多元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绣花针上,映出了一道金光,青蓝土布上斑斓的瑶绣纹饰被照得格外艳丽。八步区黄洞瑶族乡三岐村瑶绣传承人盘红珍如往常一样坐在瑶族服饰生产车间,飞针走线。

“以前的纯手工瑶绣制作周期长,生产规模较小,样式也单一。”盘红珍的手上针线飞舞,说话间,一朵精美的太阳花纹便呈现雏形,“如今我们投资50万元创办了生产车间,生产规模扩大了。大家绣出来的样品也更多样,不仅有服饰,还有各种文化产品。”

在平桂区沙田镇金竹村,“瑶绣传承班”的绣娘们精心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刺绣产品质量,推动绣品出村进城,向品牌化方向发展。

时尚手包、枕头、杯垫……在金竹村瑶绣扶贫车间,一系列精美的纯手工瑶绣产品在绣娘们的指尖上成型后,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让全国人民领略贺州瑶族传统服饰的风采。

如何保留不同瑶族服饰的传统特色再创新花样?“瑶族服装需要大量使用色彩鲜艳、构图多变的绣样。贺州有14种瑶族服装,其中包含了几百种绣样。我要把这些资源挖掘出来,利用起来,加以改良,丰富瑶绣文创产品的图案。”李素芳用不断创新来解决这一问题。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贺州的瑶绣手艺传承人不断创新,推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从服装、挎包到纸巾盒,瑶族刺绣被穿在身上、披上肩头、放上餐桌。瑶绣礼品画、瑶绣桌旗等工艺品也广受消费者青睐。

产品多元了,销售渠道也不再单一。

贺州从2015年起,每年组织农村致富能人到外地进行电子商务运作专项培训活动,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八步瑶绣传承人何婷婷趁着政策的东风,通过电子商务运作,把瑶族服饰等特色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实现“传承人+电商”的文化营销,不仅很快开始盈利,还吸引了一批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前来观摩学习。

来源:贺州日报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55329918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zxsgy.com/2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