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文学(苏联文学和俄罗斯文学的区别)

苏联文学有哪些成就???“苏联文学”,包括1917—1991年间属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15个加盟共和国的文学,从十月革命时期到20年代,国内文学团体林立,各种新口号层出不穷。如“无产阶级文化协会”(1917—1932年)、“意象派

苏联文学有哪些成就?

??“苏联文学”,包括1917— 1991年间属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15个加盟共和国的文学,从十月革命时期到20年代,国内文学团体林立,各种新口号层出不穷。如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 (1917— 1932年 )、 “意象派” (1919一1927年 )、 “谢拉皮翁兄弟” (1921—1926年 )、 “左翼艺术阵线”、 “山隘派”( 1923— 1932年 )、 “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等,都是较有影响的文学团体。

文学;青梅竹马打苏联文学作品一-

童年时代的朋友

苏联文学的一些问题请教

1.马雅可夫斯基,叶塞宁,帕斯捷尔纳克,这三位是杰出的苏联三大诗人.

2.三部在苏联文学史上被称为“里程碑式”的作品是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和法捷耶夫的《毁灭》。

3.同样: 反映苏联内战的三部史诗性作品是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法捷耶夫的《毁灭》。

求推荐几部苏联文学名著、与写战争的名著(国家不限)

?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伊里亚特》《神曲》《哈姆雷特》及《浮士德》;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红楼梦》。

苏联文学怎么样?”},”extraData”:{“baseWidth”:588,”index”:3},”__druid__”:{“jtokens”:{“”:”dbcc70952e290ae0ca73c62669a1c762b6d397358c364ba41a6933ca076b837746ddfd9ae1d018ba72657890ad20d01060f88c43d74a66ef4ef286154d116bfe602d40f189e74973d0ca04aa13954451

苏联时期的著名小说有:一、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二、复活。三、安娜卡列尼娜等。

比较经典的苏联红色文学有哪些?《洛丽塔》是否值得一读?

我来为您回答

上次谈起《叶尔绍夫兄弟》,有点意犹未尽,因为记忆中的前苏联文学,远不止《叶尔绍夫兄弟》,因此原先想好的题目,就是“记忆中的前苏联文学”。其实这题目有点大。严格而论,真正喜欢苏联文学的,应该是我的父辈,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那一代人。伴随着共和国的诞生,看苏联电影,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穿布拉吉,是那时候的时尚。等到我辈长大成人的时候,中苏关系已经全面紧张,而且是**时期,真正能读到的苏联小说几乎是少得可怜,尤其是当代苏联小说。还是谈谈印象中曾经读过的一些苏联小说吧。

七十年代初,还在上中学时,那时候的语文教材里,有高尔基的《海燕》,至今还记得开头一段:“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一只黑色的精灵,高傲地飞翔。”当然,更记得最后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读过高尔基的《母亲》,老实说,不怎么喜欢,因为没什么故事情节。倒是更喜欢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然,语文课本里也有一段,就是保尔.柯察金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记忆这玩意儿真是神奇,直到今天,还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的确,是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的信仰,虽然如今强调的是“与时俱进”,但是,也没必要因此而觉得羞愧或者落伍吧?

当然,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实说,情窦未开的天真少年,其实还有些内容“少儿不宜”呢。如保尔被抓进监狱,一个大他几岁的少女,因为马上要被白军司令**,宁可把处女之身给了保尔。还有,保尔和冬妮亚相处一夜,“不敢搂着睡觉,怕被冬妮亚的母亲看见”。看到这些内容,会情不自禁地面红耳赤。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吧。

除了高尔基和奥斯特洛夫斯基,其他能看到的,真是凤毛麟角。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时候,是从**时期的“大批判文章”里,了解一些苏联作家与作品。例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一个人的遭遇》,那时候在中国都是受批判的。还有《第四十一》,苏联内战时期,一个红军女战士押送一个白军中尉到了一个荒岛上,结果双双坠入爱河。最后白军中尉欲逃跑时,红军女战士依然一枪结束其生命。可想而知,这样的故事,当时对于我们有着怎样的诱惑力?还有苏共二十大后,以爱伦堡著名的《解冻》为标志的“解冻文学”。当时在中国,因为反斯大林而被骂得狗血淋头,而真正读到《解冻》,还是几年前的事了。

七十年代早期,出过一批“内部发行”的苏联小说,那个年代特有的文化现象,还不是一般人都能看到的。这些苏联小说,多半是揭露了当时苏联国内社会现实中的一些阴暗面,因此拿来作为“批判苏修的反面教材”,现在看来,有点“五十步笑一百步”的味道。

记得当时读过的,有巴巴耶夫斯基的《人世间》,描写了一个被迫退休的老干部,赋闲后所看到的真实的社会现状。在作者的笔下,苏联农村已经被某些干部一手遮天,坏人得势好人受难,正应该是苏联现实的真实写照,因为苏联社会已经是“无可救药的《人世间》”,此人写过影响很大的《金星英雄》,但是据后来披露的材料,此人只收过小学教育,不学无术,天晓得怎么就被斯大林手下的那些人包装成一个作家?

《多雪的冬天》,作者伊凡.沙米亚京。这部小说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反应了当时苏联人们共同关心的现实问题,很是发人深省。曾任游击队支队长、纵队长,后来任农业部门高级干部的伊凡· 瓦西里耶维奇·安东纽克是一个有能力、有思想、懂业务、为人正派的优秀干部,由于他在工作中坚持原则而冒犯了重要人物,所以在他正能干的时候上级命令他提前退休。这无疑对他本人是个致命打击。正当他痛苦不堪、迷茫彷徨之际,他的好朋友、战争年代的参谋长,在老战友危难之时没有安慰他,却敏感的察觉到安东纽克有被重新任用、东山再起的可能,便暗中指使一些小人对他进行招摇诽谤、写匿名信等卑鄙手段中伤陷害他。而这一切又进行的微妙、乖巧、不露声色,把一切搞得乱七八糟。所以对安东纽克只能被降职使用。安东纽克本人不愿意看那些自己非常了解的卑鄙小人、自己以前的下属,如今都在他头上指手划脚,就没有接受这一任命,而是利用闲暇去看望自己过去无暇顾及的儿子和旧时曾经爱慕过的女友。就这样也没有摆脱政敌们的追踪陷害,直到把他搞得力疲神伤、万念俱灰为止。作者生活基础扎实,人物心理描写细腻深刻。

柯切托夫的《你到底要什么》。主要情节是几个西方文化人在苏联的活动,这几个人中有纳粹余孽,有白俄后代,有美国特务,他们在苏联接触各方面人士,大肆从事间谍颠覆活动,向神往西方的苏联青年推销灌输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给未来和平演变的主力军下精神迷魂药,怂恿苏联青年丧失革命斗志、从事犯罪活动、乱搞男女作风问题,等等,再加上另一条情节线描写一位正统作家的遭遇,反映文化界两条路线的斗争,这两个情节构成这部内容庞杂的作品。总体说来,《你到底要什么》反映了柯切托夫在1968~1969年的心态:对苏联现状的不满,对接受那么一点西方文化的焦虑,对苏联未来的不安全感,以及对自己长期陷身于文化斗争的苦闷,等等,现在来看,这些显得多么的小儿科。小儿科归小儿科,七十年代读过这本书的人大概不会忘记当年那种难以描述的阅读快感。

还有一部柯切托夫的小说,《落角》。小说描写1919年春,为保卫列宁格勒,工人红军在列宁的领导下,如何与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的投降主义和白军的反扑作斗争,在这部半是历史、半是侦探性的小说中,托洛茨基与加米涅夫等反对派,从政治观点到个人道德都是极端恶劣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上海有一本杂志,《学习与批判》,“四人帮”的“帮刊”,起到什么样的政治影响,毋庸置疑。但是,恰恰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些对于当时苏联文学的评介,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可以看到“八个样板戏”以外的一些东西。我记得很清楚,“批判”过当时的一个苏联电影剧本,《礼节性的访问》。剧本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将古代的庞贝城和今天的苏联通过一个同名角色联系起来,使想象与现实、过去与现在巧妙地联系起来。通过对该剧的批判,揭露当时苏联外交的“霸权主义”与“大国沙文主义”。

同样在《学习与批判》上,也连续发表文章,借《宴会》、《第一次领工资》、《父亲》等苏联短篇小说,指责苏联现实的堕落。

这与**中流行的所谓“批判电影”,其实如出一辙。

七十年代末期,国内开始了改革开放,同时中苏关系也有所缓和。记得当时北京外国语学院出版了《苏联文学》杂志,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外国文艺》杂志上,也经常刊载苏联小说。值得一提的是,更多的,是在苏联国内受到批判的作家的作品。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索尔仁尼琴的《癌病房》。

索尔仁尼琴,是前苏联文学的一个“异端”,也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一座丰碑——如果我们所说的苏联文学,并不仅仅局限于当时被苏联官方所认可的作品的话。小说以1955年作家在塔什干治疗癌症的经历为基础,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和象征色彩。

  小说的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是一个被抛出了正常生活轨道的人物。7年刑满后,他被永久流放在苏联的中亚地区。小说有意识地将这样一个人物置于30-40年代那个特定时期的历史背景和50年代初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氛围中。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主人公在经过炼狱般的磨难后重返生活时的特殊心态,写出了不正常的生活造成的心灵扭曲,写出了他力图驱散而又无力驱散的内心阴影,从而有力地揭示了**扩大化和劳改营中的异化劳动对人性的摧残。小说同时刻画了为错误路线推波助澜的心术不正的丑类卢萨诺夫形象、喜欢把别人的权威意见奉为圭臬的瓦吉姆形象、清醒而又软弱的沉默者舒路宾形象等,他们带着各自的心灵的重负,在正在发生变化的时代大潮里品尝人生苦酒。

同时,小说通过对罗季切夫和叶丽扎薇塔等人的不幸遭遇的描写,大量涉及了**扩大化问题,指出了它给苏联社会留下的浓重阴影。由于作品较多描写医院场景,因此知识分子问题也凸现出来。医生董佐娃、列昂尼多维奇和奥列宪科夫等人或因所谓的“历史问题”,或因莫名其妙的行政干预,或因糟糕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无法心情舒畅地工作,甚至被剥夺行医的权利。类似的情况在其他领域如哲学界、生物学界、遗传学界等都出现过,一些现代科学理论还被宣布为“反革命的蒙昧主义邪说”。小说中还涉及了其他许多问题,如人治代替法治问题、民族政策问题、官僚主义问题、文艺政策问题、不正之风问题、信仰危机问题和纠“左”的阻力问题等。

印象最深的,是从小说里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荷尔蒙”,还有小说里写到的,当劳改营的犯人,从广播里听到了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一阵欢呼,纷纷把帽子抛向空中。

索尔仁尼琴去世后,买了《古拉格群岛》,厚厚的三大本,一直摆在床头柜上,说实话,不敢碰。

同样印象很深的,还有鲍.瓦西里耶夫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故事发生于1942年5月。准尉华斯科夫“无奈”接受了上级指派来两个班的“兵力”——虽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却是穿短裙的年轻女兵;他要指挥她们守卫火车站设施。一时间女兵们驻扎下来,就在尚未习惯这野战生活的当口,出乎意料地碰上一伙德国法西斯侦察兵。她们本可以放过这些鬼子,守住阵地设施就可以了。然而正义和敏感要她们既守住了阵地设施,又以五个姑娘——战士加指挥员的力量与敌人的周旋,进行殊死的战斗……

同样经典的同名电影,当时只是在电视里播出过,从来没有看到过,军事题材的作品可以这样写,那五个女兵的音容笑貌,依然是那样鲜活,战争的残酷,与人性人道主义的弘扬,相信当时所带来的心灵的震撼,绝不只是一点点。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苏联文学”,并不仅仅只包括被官方所认可的那一部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布尔加科夫,写出《狗心》和《大师与玛格丽特》,还有讽刺作家左琴科,以及后来被苏联官方禁锢的一些作品,如《日瓦戈医生》、《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等等。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逐渐了解了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对于作家的种种迫害,在这方面,一直致力于前苏联文学研究的蓝英年先生等学者功不可没。十多年前,从《读书》《随笔》等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蓝先生的一些文章,依据翔实的史料,使我们看到前苏联文学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时光荏苒,一转眼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年轻时读过的书,也许会影响一生的选择,那些曾经有过的美好与崇高,在生命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一个曾经与我们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民族,丰富的文学宝库,很多时候会引起自然而然的共鸣,也使我们受益匪浅。同时,纵观前苏联文学几十年的变迁,或许也会让我们从中看出一些端倪,为什么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最终走向衰败,而俄罗斯的崛起,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前苏联的小说,看苏联的垮台,难道不应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索吗?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55329918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zxsgy.com/16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