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申遗?24节气的意义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二十四节气申遗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24节气的意义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本文目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多,为什么这次二十四节气脱颖而出申遗成功了二十四节气申遗,对我们其他传统的节日和民俗申遗带来什么改变24节气的意义为了让二十四节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二十四节气申遗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24节气的意义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多,为什么这次二十四节气脱颖而出申遗成功了
  2. 二十四节气申遗,对我们其他传统的节日和民俗申遗带来什么改变
  3. 24节气的意义
  4. 为了让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申遗人员都做了哪些准备
  5.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能够申遗成功
  6. 怎么看待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多,为什么这次二十四节气脱颖而出申遗成功了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是我国古人创造的宝贵财富。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那么,二十四节气申遗的意义究竟何在呢?现在就让我们来分析。

农历二十四节气,将天文、物候、农事、民俗完美结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国人民所沿用。尤其在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力求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古老智慧深有价值。这一镌刻着农耕文明印记、跳动着传统文化之脉的精神符码,不久前踏上了申遗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对一个民族来说,非遗是珍贵的传统文化记忆和精神血脉的延续;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是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申遗,即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这个具体的非遗保护行为。

那么二十四节气申遗有何意义呢?其实,申遗是一种手段,是传统文化研究与保护的索引。非遗潜藏于经史子集,也存在于传统伦理道德,更扎根于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重视加强传统文化调研与保护的今天,非遗更是我们的重要“索引”和宝贵财富。让非遗面向未来,是传承文化的需要,也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申遗成功,有助于扩大非遗影响力,增强非遗保护力度,但还需小心重申遗、轻保护:申遗,说到底,不是为了加入联合国非遗名录或名册,而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其蕴含的文化传统。在我国非遗保护的道路上,申遗是值得记取的精彩华章,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探索的传统文化保护经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祖祖辈辈流传,正是这样的点滴传承,传递着非遗保护的实践诉求,通过唤起一代代年轻人的文化自觉,从而渐渐确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二十四节气申遗,是为了面向未来的传承文化传统,也是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创新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

【科普】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产生的?

11月30日下午,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全世界火了一把。不过这不是它第一次征服国际友人,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体系一直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对二十四节气,很多人都不陌生,但对于它是怎么产生的、有多少含义,却未必清楚。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者李汀介绍,春秋时期,人们采用土圭测日影,发现在一年中有一天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有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其他时候昼夜长短交替,周而复始……于是,夏至和冬至首先被确立;战国后期进一步把一年作了八等分,于是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个节气;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最终确立,称谓也沿用至今。

这些划分方法,至今让人叹为观止!李汀说:“尽管古人还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却能敏锐地提出‘日至北’和‘日至南’的概念。这与我们现代的科学认识,太阳夏至时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时直射南回归线,思路上已经大为接近。”

【释疑】

二十四节气是阳历不是阴历

二十四节气对应一年中的12个月,每个月有两个节气,月首叫“节”,月中叫“气”。

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河南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孟宪明介绍,“除了天文上的角度划分外,还包含了雨水、小暑、寒露、霜降、大雪等气象信息,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等物候信息,体现的是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古人的智慧。”

常常有人问,二十四节气是阴历吗,为什么它的一些时间却又同阳历相一致?以今年为例,立冬从11月7日7时47分开始,为阳历时刻,小雪从11月22日5时22分开始,同样为阳历时刻。

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张勃说,二十四节气是阳历,不是按阴历制定的。“大家提起阳历会把它跟公历画等号,但实际上它是指根据太阳变化制定的‘太阳历’,我们现在通用的公历也是阳历的一种,两者吻合度自然很高。”

至于节气的时间点为何如此精确,张勃解释说:“这是按照太阳运行的变化和规律计算出来的。”

【神奇】

过了两千多年现在依然准确

两千多年过去了,二十四节气还适用于今天吗?

李汀说:“二十四节气原产于黄河流域,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严格来说并不能完全套用。即使只在黄河流域,每年的气候变化同节气也未必完全吻合。”

但李汀说,二十四节气取的是具有代表性的气候或者物象作为名字或代号,不是指定具体日期。不过节气的划分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进行的,只要太阳系不出现什么奇怪的历史进程,它就不会有太大偏差。

最近的例子为今年11月22日,当天为小雪节气,郑州也“准时”地下了今冬第一场雪。

而且,结合二十四节气包含的天文学、气象学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在我国黄河流域,绝大多数时候还是相当准确的。你一定听过很多谚语,比如“春不种,秋无收”“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这些至今仍然是农耕的重要“风向标”。

【回溯】

古代的二十四节气有多热闹

由于清明祭祀、冬至吃饺子,被频频提及的节气还没有被淡忘,但现代人很难想象,古代时节气有多热闹。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举例说,“冬至在古时又被称为‘冬节’,是传统节日。当时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从汉代以后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放假五天至七天,热闹程度一点不亚于过年。”

同样,被称为“夏节”的夏至,也是民间重要的节日,全国放假一到三天。此外,南方的古人还在这一天称体重以验肥瘦。高巍形象地说,“民间历来有‘苦夏’掉肉的说法,夏至当天的这个仪式上,古人正式记录体重,提醒自己和家人在秋天后是否要进补。”这个场景同现在是不是刚好相反?

馄饨、豆粥、汤圆、糍粑、年糕、腊肉、饺子……围绕着节气的一串串小吃更是让人馋得流口水,二十四节气成了大江南北人们共同的纪念。

二十四节气申遗,对我们其他传统的节日和民俗申遗带来什么改变

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国继中医针灸、珠算后第三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的代表作。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在座谈会上指出,通过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能够理解古代知识以及古代人的宇宙观。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是中国古人立足大地对于太阳周年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从根本上说,二十四节气是基于对太阳一年周期性变化的观测。中国古人很早就发明了以圭表测日的方法,这也意味着古人发现冬至、夏至太阳的变化应当非常早。到殷末周初,古人已经从认识冬至夏至,进而发展出对春分和秋分的认识。而春秋时代伴随古代天文学的发达,人们的认识进一部从两分两至细化到“分、至、启、闭”(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此时,距离二十四节气就只有一步之遥了。至《古微书》所记载的:“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就是已经被分至启闭一分为二的春夏秋冬四季八个刻度间再被均分为三份,亦即在分至启闭之间各自增加两个刻度。在这个环节,以月象观察为主要标志的分一年为十二月的月数知识被结合进来。在分一年为十二个月这一计数基础上中分一月为二,一为节气、一为中气,最后形成的就是由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结构而成的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根本目标,是为循环的时间合理地安排出刻度。在安排这些刻度时,古人是有一套自己依据的观念的。二十四节气的核心之一,是“气”的观念。司马迁《史记·律书》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古人认为一岁之间,“本一气之周流耳。”二十四节气的另一个核心是“节”。节就是为周流天地之间的“一气”画出刻度。二十四节气第三个核心是“中”,在每节时间的正中画出刻度,这就是中气,节气就是节气与中气的合称。所以一元之气分而为二时,则有阴阳。节而划分寒暑之气,则春分为节,夏至为中气;秋分为节,冬至为中气。当气分为四,则成四季,节而分之,则为分至启闭。立春为春节,春分为春之中气;立夏为夏节,夏至为夏之中气;秋分为秋节,立秋为秋之中气;立冬为冬节,冬至为冬之中气。参之十二月,则以冬至为基点,分一岁为十二月,月初为节气,月中为中气。节气得气之始,中气得气之中。在这种划分中,存在着古代人对于太阳周年运动的准确的观察和认识,也包含着古代人的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认识。

24节气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代表的意义: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

9、芒种:“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10、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意味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为了让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申遗人员都做了哪些准备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而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让中国人不仅感叹:“厉害了我的国!”那关于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要申遗,申遗做了什么准备呢?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说:“二十四节气属于知识类和实践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哲学观的显现,也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的体现。正是鉴于其重要性,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冯骥才指出:“二十四节气”顺应了自然规律,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得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定。它的申遗成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并表示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是终点,应该是传承和保护的新起点!

而为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我们的申遗人员做了什么准备呢?为确保二十四节气的存续力和代际传承,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直接领导下,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协调单位,中国农业博物馆作为牵头单位,协同相关社区、群体于2014年5月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组”,联合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五年保护计划(2017-2021)》,并共同约定了彼此的责任和义务。

申遗或许花费了太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有人或许认为这是一件“破费”的事,不重视,甚至反对,然而,这恰恰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自大,甚至是文化自闭,尤其有的文化遗产长期不挖掘、不擦亮,文化名片黯淡无光,影响文化自信,又怎么能砥砺前行?

最后让我们以二十四节气歌来结束。“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中国棒棒哒!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能够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是传承了我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之一!也是人类的智慧和不断学习的成果!所以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

怎么看待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二十四节气”能够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既可以看做是现代人对古人智慧的一种肯定,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与意义。“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原因。然而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它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是标准的“老黄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在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一种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二十四节气申遗和24节气的意义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55329918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zxsgy.com/62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