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哈三卫 兀良是哪个民族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兀良哈三卫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兀良哈三卫以及兀良是哪个民族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朵颜三卫、锦衣卫、神机营有什么联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兀良哈三卫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兀良哈三卫以及兀良是哪个民族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朵颜三卫、锦衣卫、神机营有什么联系

爱历史,读历史,我是“韩信点兵”,欢迎关注我一起探讨历史。

朵颜三卫、锦衣卫、神机营实际上没太大联系,共同点是他们都起源于明朝,终于清朝。下面我分开阐述一下。

朵颜三卫——唯利是图,十分善变

朵颜三卫,也称兀良哈三卫,最初是元朝的军队,由蒙古人组成。朱元璋派蓝玉等人进攻蒙古,蒙古战败,朵颜三卫开始归顺依附明朝。朵颜三卫主要由蒙古骑兵组成,骁勇善战,朱元璋把这支队伍设置在了宁王朱权的麾下,目的是要他们抵御北边的蒙古。但是,朵颜三卫并不忠于明朝,他们是有奶便是娘,谁给钱就给谁干活。他们一开始是宁王朱权的部队,之后被燕王朱棣用重金收买,帮助朱棣夺取皇位,然后又嫌弃明朝给予他们的条件不够优厚,联合蒙古攻打明朝,后来感觉和满清勾结有利可图,便于满清勾结进攻明朝。所以说,朵颜三卫唯利是图,在他们的眼里利益才是最终目的。从明朝的敌人变成朋友,又从朋友变成了彻彻底底的敌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神机营——明朝的第二炮兵部队

神机营是明朝的三大禁卫军之一,其他两个是三千营和五千营。明朝时期,火器开始大量登上历史舞台,多次战争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想象,在冷兵器时代打仗的时候,当你遇上火器,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你手握大刀往前冲,对手用火器远距离就向你射击,想想都觉得可怕,而掌管火器的队伍正是我们所说的神机营。神机营在明朝装备的是自制火器,到了清朝开始装备洋枪、洋炮,战斗力十分可观。神机营是高科技部队,掌握着高端技术,明清两朝,在解决内忧,抵御外患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锦衣卫——皇帝的御用情报机关

锦衣卫是朱元璋设立的情报收集机关,一开始只是为了监视群臣,后来权力越来越大,不但可以监察,还可以审理案件,甚至掌握生杀大权。锦衣卫的最高领导是锦衣卫指挥使,直属于皇帝,不归其他部门管束。锦衣卫一般只听命于皇帝,监视群臣,收集情报(掌握大臣的言行),并不直接用于对外作战。但是,在对外战争中,锦衣卫偶尔也发挥一下特长,收集敌方情报,帮助明朝作战部队战胜敌人。锦衣卫起源于明朝,在清朝也有设立,但是时间很短,仅一年就没有了。

不足之处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讨论。

朵颜三卫为什么在靖难成功之后消失了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个有战略眼光的皇帝。因为明朝开始定都南京,所以北方的防御是大明国防的重中之重。朱元璋在分封儿子时,把5个嫡生儿子中的3个全放在了北方——老二朱樉封西安,老三朱棡太原,老四朱棣封北平。在这三位亲王的外围,朱元璋又犬牙交错了几个小儿子,从东到西分别是广宁的十五子辽王朱植,大宁的十七子宁王朱权等等。

第一,雇佣军朵颜三卫的前世今生。

所谓的朵颜三卫——朵颜、福余、泰宁,本是蒙古族部众,满打满算两万兵,曾是被蓝玉打服后投降大明而驻守在此的,这三卫统辖的地方叫兀良哈地区,就是受十七子宁王朱权节制的。

可惜,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着手进行削藩。北方的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辽王朱植、谷王朱橞回了南京,只有辽王朱权抗命未从。朱棣率王府800多人扯旗造反后,朱权由于太年青被四哥朱棣算计,被变相挟持,成了朱棣的帮手。卫颜三朵里的三千蒙古骑兵也加入了“靖难之役”,立下了大功劳。

第二,朵颜三卫的势力极具扩大。

朱棣继位后,为了酬谢朵颜三卫蒙古族首领,将长城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原先大宁卫的土地割予朵颜三卫(今内蒙古东部赤峰一带),把北平行都司从大宁南撤一千里移到保定,改名为大宁都司,干脆将宁王朱权改封到江西就藩。

看明白了吧?朱棣刚登基后,卫颜三朵由于是靖难之功臣,地盘空前拓展——辽东都司以北努尔干都司以南广大地区都划归于“三朵”了;卫颜三朵的兵力也空前扩张,一度达到了十万人。朱棣由于篡位而被史家诟病,但他不失为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能眼睁睁看着朵颜三卫坐强尾大不掉?皇帝的恩与威是相辅相成的,封赏你是恩,修理你也是恩,有时不需要什么理由。

第三,朵颜三卫被朱棣当做“假想敌”消灭了。

永乐二十年,朱棣大干苦干了近20年的迁都工作顺利结束。天子守国门已成了现实。此时大明国防的重点已不再是北方了,朱姓各封王已被朝廷彻底收回了兵权,成了徒有其名的空架子,已不再给朝廷造成任何威胁了,军队完全国家化了(卫所制)。只有,卫颜三朵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气侯,成了北方真正的潜在的隐患,朱棣需要再次“削藩”——削掉这个比较棘手的凶悍的地方军事势力。

这一年,朱棣亲率15万大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第三次北征。这次北征并没有真正的敌人,而是有一个真正的“假想敌”——卫颜三朵。朱棣明面上先是浩浩荡荡北上深入大漠“寻找”瓦刺和鞑靼的主力与老巢与其决战,可几个月转悠下来,连个毛都没找到。于是,按照事先的构想,朱棣让下属杨荣亲自炮制“阴谋论”——卫颜三朵与旧主瓦刺内外勾结通风报信图谋不轨!于是乎,天子一声令下,消灭掉卫颜三朵!15万大军直扑其老剿兀良哈地区。卫颜首领还以为皇上在演习呢,三下五除二的功夫,卫颜三朵的主力尤其是大小首领被消灭,剩下的小股部队树倒猢狲散,溃散之后不敢回头纷纷逃遁漠北,寻找旧主瓦刺去了,从此百年内一蹶不振。再然后,原属卫颜三朵的地盘被分割重新分配于奴尔干都司和开平卫。

谁说永乐大帝不心狠手辣不厉害呢?!

明朝时期的朵颜三卫到底有多厉害

朵颜三卫并不是单纯的仅仅只是一支队伍,其实是明朝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设置的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本来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强大,其次就是福余卫,朵颜卫反而是在后。但是在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因此,明朝往往把三卫笼而统之地称作朵颜三卫,把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的驻地统称为“兀良哈地区”。并且他们都是蒙古人。据史书记载,在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向朵颜三卫借了了3000的兵,然后这不到一万人的部队就帮助朱棣打了很多胜战,是当时相当出名的一支队伍,并且他们还喜欢以少胜多,喜欢出其不意,总之朱棣有了他们的帮助后,就顺顺利利的把侄子打下皇位,成功的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后来朱棣反悔了,没有完全兑现承诺,并且在1422-1424年连续三年“亲征”,打击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使他们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但是,三卫没有屈服,他们为争得大宁地区与明朝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并且,三卫是明朝边境的屏障,自立三卫至嘉靖年间的150多年中,平滦诸州未曾遭蒙古的侵扰。当时的蒙古兵有多厉害,野史君就不用多说了哈,所以这支部队是厉害到了一个变态的地步呀

兀良哈部落的来历

1、兀良哈,蒙古族姓氏,现汉姓为乌氏。

2、乌梁海亦作兀良哈,和达延汗分封的兀良哈万户是同名的不同部落。其种为突厥族,语言风俗,则似喀尔喀人,自称东巴,居唐努山、阿尔泰山和萨彦岭之间,分为三部分,一曰唐努乌梁海,二曰阿尔泰乌梁海,三曰阿尔泰淖尔乌梁海。

3、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是明朝设置的三个羁縻卫所。蒙古称为“山阳万户”(ulgetumen),本来是成吉思汗季弟铁木哥斡赤斤后裔统治下的兀鲁思。

朵颜三卫是什么

朵颜三卫是少数民族的部队

当年朱元璋打败元朝,有些当地的部落的军事力量不愿意随元撤到北方,留下来了,被朱元璋收编,帮助明朝镇守北方,听说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朵颜三卫还立了大功。

兀良是哪个民族

北元,顾名思义就是北徙的元朝。明朝攻占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后,朱元璋认为明朝继承并取代了元朝的正统地位(明兴代元,元运已终),所以将迁往漠北的元顺帝残余势力称为“残元”、“故元”或者“胡元”。另外,由于《高丽史》中首次使用“北元”一词来表示北徙的元廷,而且“北元”这个称呼也比较符合我国的史学传统习惯,所以一直被沿用至今。

众所周知,元朝是大蒙古国(另包含四大汗国)的一部分,而元朝皇帝则一般被认为是大蒙古国的大汗,比如说元朝的末代皇帝元顺帝是元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同时也是大蒙古国的第十五位大汗,当然还可以算得上是北元的“开国之君”。

关于北元的时间范畴,历史上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1368-1388年,也就是从元廷北迁开始到忽必烈的后代脱古斯帖木儿败亡而止;第二种说法是1368-1402年,也就是到北元大臣鬼力赤篡位建立“鞑靼”为止;第三种说法是1368-1635年,也就是说北元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林丹汗败亡为止。

第一种说法认为,公元1388年明朝将领蓝玉在“捕鱼儿海之战”中大败元军,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仅率数十骑逃走,于是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争夺汗位时被忽必烈击败)的后代也速迭儿趁机缢杀天元帝自立,这样相当于灭亡了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所以北元也可以算是由此结束。

这种观点还有另外一个论据,那就是由于阿里不哥后裔世居草原,所以其蒙古草原文化浓郁,而汉文化则因此迅速衰弱,以至于从“弑君篡位”的也速迭儿开始,后面的蒙古大汗都不再使用汉文的年号和“大元”国号,所以北元应该算是到此结束。

第二种说法认为,公元1402年,大臣鬼力赤在连杀两位蒙古大汗后其本人被拥立为大汗。从此,蒙古大汗不仅去除了元朝皇帝称号,而且《明史》还直接将其国号改为“鞑靼”,所以北元应该到此时才算结束。

第三种说法认为,元朝虽然灭亡,但这只是让大蒙古国失去了中原领土,退出中原的蒙古贵族仍然统治着中国北方的广大草原地区,而且他们的实力一直都足以与大明王朝相抗衡,有时甚至还能以武力威胁甚至击败明朝军队。

据历史记载,蒙古军队曾多次进军到北京城下:

第一次是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军在“土木堡之变”全军覆灭后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蒙古瓦剌部不仅掳走了明英宗朱祁镇,还差点攻破了北京城;

第二次是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前后,强大起来的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曾多次率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最终迫使明朝开通“贡市”,史称“庚戌之变”。

好在“庚戌之变”的二十多年以后,明朝以俺答汗的孙子因为“家庭矛盾”投奔明朝为契机,与蒙古土默特部进行了友好磋商,最终达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隆庆和议”,从而彻底结束了蒙古与明朝之间长达两百多年的战争局面——此后蒙古与明朝数十年没有出现大的冲突。

更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元朝所用的传国玉玺一直掌握在各代蒙古大汗手中,直到明末清初林丹汗为后金所败,其子额哲于公元1635年携传国玉玺投降后金(大清),蒙古帝国正式灭亡,所以北元应该一直持续到此时才算结束。

以上是关于北元时间范畴的一些争议,我们不妨将时间范围再拉大一点,如果从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算起,到公元1635年林丹汗的儿子投降后金,大蒙古国一共持续了四百多年,如果按照中国历史名称的划分,这段时期又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公元1206-1271年,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蒙古;

第二阶段是公元1271-1368年,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元朝;

第三阶段是公元1368-1388年,这段时期可以称之为北元(尚有争议);

第四阶段是公元1388-1635年,这段时期又可称之为蒙古(明史则称为鞑靼)。

到第四阶段时,北元实际上已经分裂成了三个互不统属的游牧集团——鞑靼(即东部蒙古和中央蒙古,后来发展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即西部蒙古,后来发展为漠西蒙古)、兀良哈三卫(即朵颜三卫)。随着这三个游牧集团的互相征伐和分化,蒙古大汗逐渐沦为名义上的君主,这有点像春秋战国时代的周天子——权力都被各国(各蒙古部落)所架空。

“鞑靼”只是明朝对成吉思汗嫡系后代及其治下蒙古部落(中央蒙古)的统称,当然他们的自称都是“蒙古”,一般分为察哈尔、土默特、科尔沁(含永谢布部)、鄂尔多斯、阿速(奥塞梯人)等部。其中察哈尔部首领一般就是蒙古大汗,由于明朝一直都在打压属于中央蒙古核心部落的察哈尔部,所以两者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好。相反,明朝和土默特部的关系倒是不错,因为明朝也想利用土默特部来打压察哈尔部。

“瓦剌”这个部落联盟其实早在唐朝就有记录,因为古代蒙古高原的民族就被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被称为“草原百姓(即后来的东部蒙古、中央蒙古)”,另一部分被称为“林中百姓(即后来的西部蒙古、瓦剌)”,其中后者通常自称为卫拉特人而非蒙古人。成吉思汗和其后裔一直利用世代联姻来拉拢对方,直到元朝灭亡后,瓦剌人趁机扩大自己的实力并脱离了蒙古人的统治。

瓦剌一般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西迁后由辉特部取代)四大部,一般由和硕特部首领担任瓦剌四部盟主。想必很多人都听说土尔扈特这个部落,他们一度因为和强大的准噶尔部不和,不得不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后来又因为不堪忍受沙俄的统治,部分土尔扈特人又东归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兀良哈三卫是明初统治者用来笼络和羁縻蒙古人而设立的三个卫所——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因三卫的驻地在兀良哈地区而得名,一般分为兀良哈、翁牛特、乌齐叶特等蒙古部落。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卫所制”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创立的一种****制度,所谓“一府设所,几府设卫”,每卫大概有军队五六千人,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

明朝初期,由于明朝军事实力强劲,以蒙古骑兵为主的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一度归附明朝。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时,其手下骁勇善战的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还出力颇多。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niuben22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553299181@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zxsgy.com/56617.html